新中国诞生之初
中国大地上百废待兴
一首朝气蓬勃的童谣传遍大江南北
“小燕子 穿花衣 年年春天来这里”
时至今日依然代代相传
然而却极少有人知道
这首脍炙人口的歌谣
还描述了一座城和一个时代的往事
(童谣《小燕子》的歌词起初由王路先生在黄石创作,后经作曲家王云阶修改作曲,其中第二段歌词描述了20世纪50年代轰轰烈烈的工厂建设,下为歌词全文)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
中国近代的第一把钢铁之火
毛泽东曾说过:讲到中国工业发展,谈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谈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1889年,正是我国风雨飘摇、百废待兴之际,当年52岁的张之洞临危受命,一路风尘仆仆,马不停蹄地从广州赶往武昌,赴任湖广总督。
4年后,历经勘矿、选址、建厂种种波折,来自大冶的矿石被运至汉阳铁厂熔炼成钢,至此,中国近代的第一把钢铁之火终于在湖北大地上熊熊燃起。
“亚洲第一采坑”
大冶铁矿地处湖北省东部,长江南岸,隶属于黄石市铁山区,先是作为汉阳铁厂的粮仓,后又作为武汉钢铁的粮仓,80年的露天开采,让湖北黄石的大冶铁矿挖出了“亚洲第一采坑”,俗称“天坑”。
图片来源@VCG 星球研究所
南北跨度0.9公里,东西跨度2.4公里,最大垂直深度能容下一幢148层高的大楼,坑顶横截面相当于150个标准足球场。
从空中俯瞰,采坑呈一个放倒的葫芦状,伏在群山之间,形成一个巨大的人工峡谷。
坑内部分区域呈暗红色,那是残留在坑内铁矿石的痕迹。采坑内壁,盘绕着37道曾用于运输矿石的公路。
这些每条宽8米,垂直间距12米的公路,像年轮一样记录着采坑的历史。
百里黄金地,江南聚宝盆
1.追根溯源,尘封岁月
关于大冶铁矿的开采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三国时期。
当年吴王孙权为使吴国繁荣昌盛,能与魏、蜀两国抗衡,开采铁山钢铁、制造刀剑,拉开了铁山大冶铁矿辉煌开采史的序幕。
此后南朝宋武帝刘裕和隋朝炀帝杨广都均在此设炉冶炼、铸钱币、造兵器。
宋代岳飞屯兵鄂州,在此采矿冶炼,锻造过“大冶之剑”。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在黄石地区设“兴国冶”,铁山之矿则成为“兴国冶”的主要矿石基地。
2.洋务运动,重现于世
鸦片战争时期,列强妄图瓜分中国,国内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兴起了洋务运动。
19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由军事工业转到民用工业,钢铁需用量增大,引进西方新技术开发煤铁矿已成为当务之急。 1874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密谕幕僚盛宣怀调查中国煤铁产区,准备发展中国自己的煤铁工业。 1875年盛宣怀抵达湖北,会同汉黄德道李明墀带领候补知县史致谟查勘广济县阳城山煤矿,并在阳城山南的盘塘设厂,1875年初在广济盘塘成立“湖北开采煤铁总局”,雇请英国工程师郭师敦查勘湖北煤铁矿,发现了大冶矿脉。 大冶铁矿重新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立即轰动世界,欧洲各国报纸纷纷刊登消息。《捷报》撰文说:“英国煤铁最富,然而湖北省所雇用的外国矿师则认为中国的铁矿比英国尤为富,大部分的铁很纯,即可制成器物与铁轨。”
一个矿藏王国的图景愈发清晰起来,到了2017年,整个黄石市已发现各类矿产79种。
若论资源储量
大冶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百里黄金地,江南聚宝盆”。
矿山开采的黄金时期,毛主席两次视察
1951年11月,在援助中国建设的苏联专家指导下,大冶资源勘探组成立;次年5月,中国第一支地质勘探队429地质队也在大冶铁矿成立,该队以大冶铁山为中心,对铁山矿区及大冶境内的灵乡、金山店、铜绿山、鄂城的西山、雷山及程潮等铁矿进行全面勘探,共投入70余台钻机进行钻探。 勘探大冶纪念章 1954年3月,四二九勘探队完成勘察任务,提交勘探报告,探明大冶铁矿铁矿石储量为1亿零3百多万吨,金属铜为60.2万吨。矿山虽然经过一千余年的开采,仍是一座大型露天铁矿,可作为华中钢铁中心的主要原料基地。中央决定重建大冶铁矿,作为新建华中钢铁中心——武汉钢铁公司的主要矿石供给地。 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内,毛主席雕像 1953年2月19日,毛泽东乘坐“长江号”舰艇视察长江到达黄石港时,提出要到岸上看一看。陪同人员劝阻说,黄石是个小城市,连马路都没有,不方便。毛泽东说:“我骑着毛驴也要去看看。” 下船后,毛泽东一行直奔大冶钢厂,从炼钢、铸钢、锻钢一直到轧钢,把钢厂生产一线从头看到尾。 1958年9月15日,毛泽东再次来到黄石,登上大冶铁矿的露天采矿场,向矿工们了解矿石开采情况,并留下“开发矿业”的重要指示。此后,他又去到大冶钢厂的炼钢车间视察。 重建后的大冶铁矿,迅速形成年生产原矿440万吨,年选矿430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可生产铁精矿、铜精矿、钴硫精矿、块矿、粉矿等矿石产品,可直接和间接回收铁、铜、硫、钴、黄金、白银等金属和非金属元素,成为全国十大铁矿生产基地之一。 枯竭的聚宝盆,曾导致数万工人下岗
“所采铁制成钢轨,可铺220条京九铁路。所采铜,制成电线可从地球牵到月球。所采黄金,可制成10克重的项链150万条。”大冶铁矿原党委书记高磊,曾对大冶铁矿从1958年重建开采至2012年的采矿量有过如此总结。
但是,再辉煌的过往都绕不过资源枯竭的现实。大冶因矿而兴,也因矿而衰,无序过度的开采,使得环境极度恶化矿产竭尽枯竭。
矿藏被采空,大地开裂,房屋塌陷;矿渣堆成山,井水被污染,林木枯萎,当时大冶境内几无一条干净河流了,两个淡水湖,湖水终年发臭,水土也在流失。
资源枯竭导致的负面效应还远不止如此,多数矿山企业的相继关停,曾经使得黄石一成多居民因矿失业,2007年10.8 万下岗职工中,来自采掘及加工业的职工,占到了80%。
主导产业衰退,经济结构失衡,失业贫困人口增多,一系列问题显现。2005年,因大冶资源濒临枯竭的情况,黄石曾拟将大冶撤市改区。
当年8月6日,近2万大冶人聚集到黄石市政府前,推倒大门,砸毁办公设施,并拦截武黄高速公路。后来中央介入处理,此事方平息,被称做“黄石事件”。
旅游经济转型,“铜都”的绿色救赎
为应对资源枯竭,大冶政府在摸索中前进,进行了很多尝试。
80年代中期,大冶铁矿投入1780万对废石场进行全面复垦,平均每年复垦绿化100-150亩,以恢复矿山植被。从90年代末起,大冶铁矿又每年投入200万,多次组织万名职工上山栽种刺槐。
除对废石场和东露天采场边坡复垦外,大冶铁矿还开始对已闭库的尾矿库进行复垦。
1998年7月当地暴雨,建于尾矿库围堤溃口,如果库内的一千余万吨尾矿砂奔腾而下,库下的农田、村庄就可能被埋。
情急之下,大冶铁矿将载重汽车塞入溃口,才堵住尾矿砂下泄。之后大冶铁矿在库中矿砂上铺撒了30厘米厚的土壤,栽种刺槐。尾矿库变为了刺槐林后,再未发生溃口。
2005年国土部规定,矿业遗迹保护完整的矿山,可申报国家矿山公园。
结合当地近1800年的铁矿开采史,和对包括东露采场在内的地质遗址进行研究、整理,大冶铁矿向国土部申报国家矿山公园并获批。2007年,黄石国家矿山公园正式对外开放。
至此,大冶铁矿完成了过度开采向旅游经济的华丽转身,完成了“铜都”的绿色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