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8月17日召开会议,研究部署防汛抗洪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会议对当前防汛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对着眼长远补齐防灾减灾救灾短板提出明确要求。煤矿防灾,地质先行。影响和决定地质灾害的条件,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每个方面的因素都在变化,地质灾害发生的机理极其复杂。在对其规律尚未完全掌握的情况下,强化调查、监测和预警,显得尤为重要。去年,国家矿山安监局部署开展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治理,全国近3000处煤矿完成普查,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治理工作。以水害防治为例,辽宁对普查出的276个积水采空区分别标出积水线、探水线和警戒线,封堵了203个封闭不良或无封闭资料钻孔;福建对8处水害防治重点煤矿开展了区域水患现状调查;河南中泰、丰阳2处煤矿对排水系统进行提能改造;湖南安排300万元专项资金,并协调相关地市投入700万元用于水害普查奖补等。这些举措为各产煤省应对今年严峻的防汛形势争取到了主动。当前,“七下八上”刚过,主汛期煤矿井下水源补给依然充足,正是开展钻探与物探相互验证,强化地质源头治理的好时机。各重点产煤地区应坚持不懈深化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治理,结合煤矿智能化建设,积极推进矿山地质透明化。一要在务求实效上下功夫。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治理是一项牵总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否则就是无米之炊、无本之木。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不能简单说加强监测预警,就能完全避免灾害发生;也不是已经开展过普查了,隐患就已全部摸清。去年,各地煤矿打下了好基础,实现了“从无到有”,而今更要“从有到优”。一方面要“真用”。按照普查成果定等级,“就高不就低”划分水文地质类型,先探后掘,物探、钻探相结合查清水文地质条件并做到相互验证,该禁止的禁止,不该涉足的区域坚决不涉足。另一方面要“更新”。及时修订完善普查报告,细化优化治理措施。在进入新煤层、新采区、新工作面或开采条件发生变化时,更要提前核对致灾因素普查结果,评价治理措施落实效果,确认安全后方可组织施工或作业。发现未投入实际工程、弄虚作假应付检查的,该停产的停产、该整顿的整顿。二要在提高精准性上下功夫。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治理是经常性、定期性、全季节性的工作,无法一劳永逸,“动态推进、精准掌握”是关键。对已有三维地震资料成果,要结合采掘揭露情况,采用新技术、新方法进行二次精细解释。有条件的煤矿应开展高密度三维地震精细勘探,实现复杂、小微构造的精细对比、精细标定。对受底板水威胁或老空水威胁的煤矿,要推广长掘长探、随掘随探、随采随探等先进技术与装备,加强采掘前方地质构造和小微构造的超前精准探查。对雨季与非雨季、雨前与雨后、有老空区与无老空区、有层间水与无层间水,都要动态探测、监测,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鼓励企业用好新技术、新装备、新方法,是提高治理精准性的好方法。今年年底,全国正常生产建设矿井水害防治感知数据联网并开展监测预警后,防灾精准度必然会再上一个台阶。三要在推进透明化上下功夫。煤矿智能化建设步伐加快,地质透明化需求越来越迫切。内蒙古、陕西等地多家大型煤炭企业都分别建立了“透明工作面”“透明地质保障”“透明矿井”创新示范基地。这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简单说,就是基础条件较好的煤矿已可以利用现有的地测资料和信息化成果实现历史资料数字化。他们可以对监测监控等多源异构数据进行统一存储、分类、提取、融合,形成统一数据、图形、服务接口标准的时空云GIS数据中心,甚至研发自主可控的二维、三维一体化云GIS平台,构建透明地质几何及属性模型,实现综合地质模型、隐蔽属性以及监测监控数据的可视化表达。在此过程中,各地应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加快煤岩界面识别等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应用,建立集地质测量、生产技术资料、人机物环感知数据于一体的数据库,实现地质资料实时综合处理、数字化自动成图、三维立体化仿真展示,为智能化建设提供高质量地质数据保障。坚持不懈深入开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治理,是煤矿地质保障、安全风险防控、隐患排查治理的基础工作,是打造透明地质、透明矿山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预防为主、源头治理的有效途径。只有常态化开展、制度化推进、长效化落实,才能为长远防灾减灾补齐短板、赢得主动。
来源:中国煤炭报